外國古代紡紗機械的發明 $ x, ~" [" d2 E6 C
公元1737年保羅(L. Paul)發明的羅拉式紡紗方法,成為往后許多發明的先驅。 # \7 O/ k% S- y4 u, e0 ^. k
公元1764年,哈格瑞佛斯(J. Hargreaves)發明杰尼紡紗機(spinning Jenny),這部機器可使十六個錠子同時運作,此外它還可以依設定次序操作多個紗線。隨后,引用其他動力源的紡紗機相繼出現。 1 Y" [( ?9 M+ i# @1 V, u
公元1769年亞克賴特(R. Arfwright)得鐘表匠的協助,改良老式紡車,發明了水力紡紗機。最早的水力紡紗機使用的是馬力帶動,后來才引用水力。這件運用水力操作的機器,在紡織工業史上占有極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以前使用手工操作機器時,紡織工人可以在家操作機器,可是一旦使用動力后,工作者就無法離開動力源,因而被視為工廠制度的開端。歷史上首批工廠的建立就是為了制造紡織品。
1 P2 D0 N% G- g+ Q) e( \ 公元1779年克朗頓(S. Crompton)結合杰尼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開發出走錠紡紗機(spinning Mule),可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細紗,同時結合軋棉機的發明與惠特尼(E. Whitney)的蒸汽動力機器的運用,從分離棉花與棉籽到紡成紗,完全改以機器代勞,以前從事這項費時工作(分離棉花與棉籽)的工人們,便可將多出來的勞力用來從事其他田間的生產,加速了紡織工業化的腳步。因為它能以機器來。美國就是因為走錠紡紗機與軋棉機的運用,而使其成為原棉出口的重要國家。" F$ _ N/ _; Q* X
6 t @! h* ^2 ^5 [# ]0 F! B' U2 S,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