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行 清 查禮 2 ]. a9 p# [' H7 B
山頭種葛葛葉長,山花落水溪流黃。- l4 f; {) f( u. ?3 m( F+ i% W& m
烏髻紅衫腳不襪,蠻家少女臉如月。+ s) q U& O* u; p; d" J+ ~
手里鉤刀一尺橫,截來纖葛春云輕。
7 ]# ^. x2 u0 q) N+ E' j# f! Y為郎作絲為郎織,衣成凈比秋霜色。
* B& g" Q% w9 ~' {0 v$ |. {9 T4 m" `秋霜色,春云姿。$ C7 x% T$ V% Y* }; C$ E* y( Q
吳綾蜀錦知多少,不及羅浮葛稱時。
6 F' n3 n, @* n王美春點評:$ d$ M; M# u8 a- p- n f; t% q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詩作極負盛名,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的詩作名頭不響,卻別具一格,耐人玩味。清代作家查禮的《采葛行》便屬于后者。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作。它藝術地再現了蠻家少女為情郎采葛織布制衣的動人情景,真切地抒寫了蠻家少女對情郎的一片深摯之情,頗具審美價值。, z3 w9 ?/ @! G/ g
開頭兩句“山頭種葛葛葉長,山花落水溪流黃”,寫景,選取山頭、葛葉、山花、溪水等物,反映葛生長的環境,突現葛葉的茂盛、山花的艷麗,為詩中即將出場的主人公——蠻家少女設下了頗具南國特色的勞動背景,給人以“筆未至而氣已吞”之感。+ n* X: c, F; @: k& B
“烏髻紅衫腳不襪”等4句,由上文的繪景轉入寫人敘事:蠻家少女揮刀采葛?!靶U”,是我國古代對南方民族的稱謂;“蠻家少女”,系指南方(廣東)少數民族少女。這里,作家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語便活畫出了一個美貌、潑辣、能干的蠻家少女的形象:她面美如月,頭挽烏黑的發髻,身著紅色的衣衫,光著腳,手持一尺鉤刀割葛,割來的葛輕如春云。
) i2 S6 g( ?+ \" Y' Q' M7 ^查禮筆下的這一蠻家少女,其貌美,相異于江南水鄉的窈窕淑女;其潑辣,有別于北國少女的粗豪;其能干,也不同于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那“天上取樣人間織”(《繚綾》)的“越溪寒女”。她,就是她,個性鮮明,具有南方少數民族勤勞、聰明、勇敢的本色,可謂南國少女的典型形象。這幾句詩,作家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寫人傳神,敘事生動,生活氣息也極濃,堪稱全詩中最為精妙之處。
B8 |2 P" T1 h' B; o5 j最后幾句承前敘事,寫蠻家少女用采來的葛為情郎織布制衣,并抒寫少女純真的愛情。& Z3 ?. k' C+ {- _
采葛用以織布,其源至少可追溯到我國上古時代,這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可窺見一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劐,為為綌……”(《周南·葛覃》)廣東素以產葛布著名,唐代詩人李賀便曾在《羅浮山人與葛篇》一詩中贊美廣東的葛布:“博羅老仙持出洞,千歲石床啼鬼工”,“欲剪湘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我們從查禮《采葛行》這首詩中也不難推知廣東葛布的名氣在清代依然不減當年。
& W3 ^( O* S! C5 v查禮寫蠻家少女織布,首先以“為郎作絲為郎織”一句承上啟下,并點明蠻家少女采葛之目的是為情郎織布制衣;繼而,以“秋霜”、“春云”比喻蠻家少女所織作的葛衣潔凈、輕便;最后,則以名聞遐邇的“吳綾”(江蘇一帶所產的絲織品)與“蜀錦”(四川所產的錦緞)作襯托,突出“羅浮”(廣東東南部山名,主峰在增縣東)葛衣的“稱時”(合時)。從而,不僅達到了敘事生動之目的,而且從一個側面逼真地反映了蠻家少女的心靈手巧,委曲地抒寫了她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 k3 z* C! Z- W& q4 i
這首詩,如果僅類詩那樣一味地描寫詩中主人公的勞動情景,而是將蠻家少女采葛織布制衣的愉悅的勞動生活與她對心上人的真摯愛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于少女的勞動中折射出其愛情的光輝,構思別具一格,造語清新活潑,取喻貼切生動。這樣,也就傳神地刻畫了蠻家少女美的姿容、美的心靈,字里行間散發出濃郁的南國氣息,饒有鄉土風味。從中,我們不僅可領略彼時彼地的風土人情,而且能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6 P8 Q: z K, T, ]' m; o7 J- b6 J% Z9 v$ C6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