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布是貴州東南部地區苗族等少數民族制作的一種染色和整理為一體的平紋粗棉布面料。其和廣東的莨綢(香云紗)一樣都是染色和整理為一體的生產方法。亮布的制作是一種傳統織染工藝,以是家庭為中心的手工副業,由女性承擔,技藝傳承靠口傳心授。這種棉布經染色曬干后閃閃發亮,所以俗稱為“亮布”。
' E6 ]% I, E& I3 f “苗族亮布制作手工藝”制作復雜,源遠流長,自宋代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n3 Y0 h; j+ i$ t, R3 f一塊成型的亮布,至少有四十道制作工序,在天氣好的時候,也要一到兩個月才可以完成。6 S2 L$ S! |) j# T4 a" K' }2 b9 [
其工藝包括“擰線、紡紗、織布、漂染、捶布、晾曬”等數十道工序。特別是漂染須經過“十染十漂十捶”、“兩浸”、“兩刷”、“兩蒸”、“加色”, 將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復捶打,可以使布面長久保持光澤,因而得名“亮布”。苗族婦女再用它縫制出漂亮的男女服裝,特別是精美的“百鳥衣”、“百褶裙 ”及苗錦等服飾。
% O8 O. O8 G, N- T9 J& s制作亮布時先用自制的藍靛制好靛染水、將自織的棉白布反復浸染,反復漿色,布料便成了藍黑色,接著用薯莨汁反復浸泡晾曬發紅色,再用甑子蒸薰,布料由青黑色慢慢變成紫紅色,再在布匹表面均勻涂抹雞蛋清和牛膠等材料,然后放置在平滑的青石板上反復捶搗,直到布面由粗變平、由厚變薄,光亮堅韌。制成一匹亮布的時間約一到兩個月,經過 “十染十漂十捶”、“兩浸”、“兩刷”、“兩蒸”、“加色”等工序,使布匹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最初亮布常用于制作苗侗百姓野外勞作時穿著的衣物,因為靛類染料可抗菌驅蟲,亮布堅韌,能防荊棘掛刺,耐磨防潮?,F在,日常穿著傳統亮布便裝的人越來越少,不過每逢盛大祭祀節日時,苗侗人仍會穿著用亮布縫制的盛裝。 * y" Z9 O% A; k4 n, m* @
9 `* ^( e' o% a8 p * B6 g' {+ b H# q) v6 B3 I- H
: H0 \9 ^$ x.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