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取代手機,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趨勢,而關鍵的問題在于智能穿戴將以何種形態取代手機。理性地看待今天的智能手機,其主要功能無非通信、消費、監測三大核心功能,而這些功能借助于智能穿戴產業中的手表、眼鏡或服飾,都可以輕易被取代。
& i; {; v5 p7 K& n 近幾年智能穿戴的發展在技術層面確實進入了一個相對緩慢的發展期,但在智能服飾方面卻有比較大的突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最近研發出一種可以通過拉伸運動發電的紗線,該紗線由一種碳納米管制成,比頭發絲還要細。大量的紗線可以組成“螺旋管”狀的彈性繩,在伸縮的過程中通過摩擦產生電流。根據試驗,僅使用1克重的紗線,其產生的電流就可以點亮一盞小型LED燈。 根據科學家的設想,當這種材料被使用于T恤時,通過與現有的紡織材料融合制作成布料,再借助于穿戴者的運動,不僅能直接給服飾上的傳感器供電,還可以給手機進行充電。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可以有效幫助與提醒穿戴者加強運動??梢哉f,智能服飾不僅有望取代手機,更重要的是對現有服裝行業進行變革,這種變革將釋放出巨大的商業機會。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ABI Research的報告預測,智能服飾裝置市場出貨量將從2017年的500萬部增長到2022年的3100萬部,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5%。繼智能耳機之后,智能服飾在穿戴式設備中增長率是第二高的,但仍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占有率最低的一個。如果和傳統服飾比較來看,中國擁有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服裝零售市場,2016年實現2735億美元的服裝零售額,如果按30%的市場占有率來看,智能服飾僅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就高達819億美元。而這種需求的關鍵來源于兩方面:一是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將數據化,而人的數據化最關鍵的載體之一就是依托于智能服飾;二是社會節奏的加快與壓力的加大,人們更關注于自身健身方面的問題,而智能服飾則能有效提醒穿戴者進行運動。尤其是這種帶有自發電功能的智能服飾,通過穿戴者的擴胸、深蹲等拉伸類運動來獲得電能,并將這種電能傳遞給傳感器,或是服飾自身的保暖、取暖,或是將電能轉換為外部供電,比如給手機充電,給其他顯示器供電等。 除了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這項研發之外,2015年韓國成均館大學和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研制出了一種可以利用熱電或壓電效應發電的納米摩擦特種面料。這種新的柔性面料表面涂著一層金屬銀、以硅為基礎的有機物質(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氧化鋅納米棒陣列。這些材料疊加在一起并壓緊后,只要讓其中的一片面料與另一片之間發生相對運動,就會產生并存儲電能,這種材料同樣在智能服飾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與前景。 我國在智能穿戴領域的研究也可以說是風生水起,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帶領的團隊今年發現了一種具有優異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材料,這種材料在受擠壓或拉伸時可以產生電。如果用這種材料制作衣物,只需要彎折布料就可以對手機充電。除此之外,這種分子鐵電材料還擁有在材料兩端施加電壓后材料伸長或縮短的特性,這種材料在智能服飾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智能服飾在不久的將來之所以有望取代手機,不僅因為技術在不斷地突破讓傳統服飾智能化,更重要的是智能服飾將直接融合發電、蓄電、傳感器、芯片、虛擬顯示、聲音交互、手勢交互等技術,這些技術的融合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將從根本上取代當前依托于智能手機所構建的社會模式與生活方式。
! f5 @( i1 p( m$ [- m/ ~6 o; b" T+ i t ?。▉碓矗喝嗣襦]電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