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內衣有成潛規則之勢 “大錯很少,小錯不斷,有錯就改,改了再犯?!眱纫滦袠I逢檢必出問題,屢次曝光,質量問題卻得不到根治。致癌物、化學制劑超標等對于人體傷害較大的質量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但是色牢度、PH值、纖維含量與標識不服等“小毛病”突出成了當前內衣質量的首要問題。 例如上文提到的此前內衣行業抽檢中涉及質量問題的企業,記者在網上搜索了相關品牌的內衣產品,發現其中大部分品牌依然在正常銷售。 而記者以想做代理為名聯系了深圳一家被爆光的有質量問題的內衣企業,被告知可與企業的銷售部門聯系。而當記者詢問所生產內衣產品質量是否過關時,該公司的工作人員稱可以出具相關部門的資質認定,所生產的產品絕對符合國家標準。 出現質量問題的企業,依然堂而皇之的銷售問題商品,而且這并非個例。之前記者曾電話采訪過福建一家被爆產品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校服企業,對方同樣堅稱自己生產的校服不存在質量問題,并可以向采購方指定任意檢測機構送檢。這是為什么? 據內衣銷售商賈女士介紹,這種瞞下不瞞上的行為其實在行業內很普遍。遇到來找企業代理商品客戶,企業便信誓旦旦擔保產品絕無存在質量問題。而如果是上級機關檢查出問題,那就依據規定接受處罰。而往往這種處罰和產品偷工減料節省費用相比,并不算什么。 用她的話說,為了節省生產成本,加工中一定程度的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如果被有關部門查到,就按規定接受處理,沒被查到就接著大發其財,這已經成為了業內的一種潛規則。 而就目前監督檢測中發現最多的纖維實際含量與標識不服這件事來說,已經是內衣產品中比較普遍的問題。由于內衣主要原料棉花的價格相對化纖一直處在高位,很多企業會用化纖代替。但是消費者對棉質內衣依然更加認可,這時候標識與實際使用的纖維不符的情況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這已經成了很多企業兼顧成本與市場的“兩全其美”的辦法。 目前來看,胡亂標識,標注名稱不規范并不是內衣企業單獨存在的問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在目前整個服裝生產行業都普遍存在。在材質上稍稍偷工減料,并不會造成損害消費者健康的惡劣事件,很多企業就是打著這種擦邊球。并且大多時候這么做的都是一些中小企業,所以也并不像大品牌那樣在乎曝光后對自己品牌的負面影響。 目前來看,企業的違法成本遠遠小于其非法獲取的利潤。
: a& K& V' u n2 g+ g(中國纖檢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