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錄者到研究者6 c5 }. t# W8 B: `" {/ Q7 M
/ z2 v" t) v& `$ T5年的田野調查,讓張琴在溫州手工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藍夾纈研究。
4 |, \7 c8 P1 r0 f) t! X即便工作單位有了變動,張琴從雜志社調入都市報,但張琴仍然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在報紙的專欄里連做了8期16個整版的藍夾纈文章?!八{夾纈當時完全沒有人管,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接觸,得到的答案都是全新的。藍夾纈是古老的存在,我像是一個靠近她、嘗試著去喚醒她的人。在這個無限接近的過程中,我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做她的記錄者,我更想做她的研究者。為了這個目標,我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沒有休息日的概念,但也正為了這個目標,我喜歡我的工作,是樂在其中?!?font class="jammer">; A( X( o/ B* Z/ A4 h. z
盡管單位認可張琴的工作,但她也明白,報社不可能只做藍夾纈的稿子,而研究需要一大塊的時間。留在溫州,可以寫寫小文章,過過尋常生活,但自己明明已經看到了可以走得很遠、很長的藍夾纈的路,若是為持有一份安穩日子而放棄,張琴說自己不甘心,不甘心為了活著而活著?!拔沂且粋€對自己內心不放棄的人,雖然文學于我已經是歷史,但文青性格已經養成。在追求理想和平衡生活達不到一致時,我會選擇理想。如果為一份職業而半途廢棄藍夾纈的課題,我會一輩子過不了心里的坎。當時已經三十好幾的我,決定離開溫州,開始了北漂?!?br />
! t9 S1 K" {1 Q4 r來到北京,準備去的單位,并不如張琴的意。張琴決定干脆放下一切,一心一意研究藍夾纈。從紀錄者到研究者,這個轉折困難很大,張琴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鉆研,收集到很多資料,進行了很多比較,得到了長足進步。她把自己關在北京的房子里整整半年多,終于完成了《中國藍夾纈》的稿子。她拿著書稿去各家出版社,都說稿子好,但都需要作者提供一定的出版資金。一位年輕編輯的一句率真的回答,給了她很大刺激:“那沒辦法!這本來是國家做的事情,你個人去承擔了,那就只能由你個人去承受!”
2 w% g, \7 v6 P% b那天張琴放下電話,坐在書桌前大哭??捱^之后,她第二天就回到溫州,取出存在母親那里的幾件首飾,跑到小南門的一家金店,把首飾當了15000元現金,又坐著硬座回到北京。2 T3 w( U: O2 @# o" W, ?& l, Y
“很多人都覺得我不可思議,自己花錢做藍夾纈的研究,出書還自己貼錢。其實,我當時面臨著兩個選擇,要么放下,要么自己去解決。既然放不下,我就只能自己去解決。訴苦不是我的性格,我選擇了承受。我沒有那么高大,從來沒認為自己是把國家的事情扛過來做。我只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做這件事情讓我內心平靜、愉悅,我樂意?!?br />
2 E& }3 L: P+ W# T, T. m7 n# t+ {0 f3 `2 q2 h0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