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張琴: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5 [6 ^$ [0 q# n# o. s- I+ k
作者:周紅 溫州新壹周
7 o: u- f) l, }( Z7 j
1 P8 W. h9 y) e; ]1 q; ]8 Y9 S& f我國的夾纈在古代是彩色的,材質多為絲織物。棉布推廣后,夾纈從彩色改為藍色,并多以戲曲作紋樣,流傳于東南地區。張琴從工藝的角度出發,在五年田野調查和數千件實物的基礎上,將夾纈劃分為古典和傳統兩個階段,最早提出“藍夾纈”概念,為學術界所公認。這是她對我國印染史研究的重要貢獻。! ?- a5 L1 N! M# E' N4 ^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華覺明* s* r3 n7 d- i6 A/ ], N. [2 | K
: g* Y, e& `. w9 A# Y$ R% R+ {
曾經是癡迷的文青
" i. f; ?7 q+ x% T
6 Q; m; F. A1 A( @4 P1971年,張琴出生于溫州龍灣一戶普通農戶。過早輟學的父母,立誓要培養自己的下一代,因此她得以詩書為伴,遠離了鄰里女孩們忙不完的家務和女紅,也因此,她從小埋下了特立獨行的種子。
3 O' H& {0 v* Q- ]癡迷于文學的張琴,高考失利,這于偏科嚴重的她并不意外,但因此帶來了很多人事上的后續麻煩。今天回想起來,她仍然耿耿于懷:“雖然走自學的路,讓我沒有專業上的藩籬,知識面也因此比較雜或廣,但弊端是沒有經過科班的系統訓練,做起事情來往往事倍功半,要走很多彎路,成長很慢。后來為文憑補讀的業余校跟專業毫不搭界,所以在北京的時候又專門去民族大學讀研究生班過堂?!?font class="jammer">- M! R i4 _$ n
生活給予理想者的,往往是磨難。青年時期的張琴雖然把文學看得很高,希望在生活中繼續自己的文學夢想,但環境告訴她,依靠文學為生的時代已經過去,至少她不具備這個條件。況且,“有文青情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討好,事實證明,我不擅長世俗的生活。文學是面向自己內心的拷問,既然向內自問是那么痛苦,我想,我是不是該換種方式,進行對外拷問?于是,我拿著一大疊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的作品,去溫州人雜志社應聘?!?br />
8 `) Z4 E$ x; K) s& N因為是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在雜志社里,張琴又不停地轉換選題方向。她開始是做社會新聞,先前對生活有過不快樂的體會,她的文字有深度?!拔覀兊纳鐣泻芏嗫瞻椎貛?,只要你去思考,稍微深入一點,你就會發現存在很多問題。當我的筆尖接觸到這些問題時,連我自己也會為之吃驚。為此,我也惹過麻煩。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不是斗士,會向生活妥協。就在2000年那會兒,我接觸到了《國家地理》,題目新鮮,偏自然科學,我感覺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很喜歡,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font class="jammer">6 w8 a( G) s: l+ i0 h$ @- q
當時,張琴正在澤雅走訪紙山,古老的水碓造紙現場給她強烈的震撼,她嘗試著用地理的筆調去寫。結果稿子出來,反響出乎意外地熱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全文采用。這對張琴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她沿著這個方向,全身心地投入,不停地成長,體會到獲得新知識的愉悅?!靶碌氖澜缭谖颐媲按蜷_,我吸收很快,成長很快。前后5年時間,我都在做田野調查,在鄉下、山區找各式各樣的手工,活字印刷、手工造紙,還有就是藍夾纈。我瘋狂地在田野走,幾乎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一下田野,就很興奮。開始有一群人跟著,后來都走光了,只剩下我一個人還在走……”
6 w9 ?4 M1 ~$ y$ B在溫州的田野里,張琴走出了自己的天地,她發過的稿子,《南方周末》《國家地理》競相采用,2003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領導專程為張琴的地理稿子來到溫州,為張琴結集出版了《鄉土溫州》一書。
" ?# u Y0 E2 ~8 A張琴在工作室(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