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美學,葉立誠,PDF。電子目錄,96M。
) B! o u0 ? z內容提要6 h5 B* h( q R
《服飾美學》一書所涉及的專業學科理論相當廣泛。該書從學理的角度來架構“服裝”、“人”與“美學”三者的關系,并進而分別提出五個獨立的但又互為關聯的單元,內容包括:
/ i+ m/ d2 W5 c第一篇美學基本理論4 {* [5 U3 G6 p# G! u5 U7 o+ {
第二篇服飾審美的背景意涵- W2 L% [! V4 J, s z9 Q% y
第三篇人體的形態美$ p4 X8 X, }. d. L8 t1 k
第四篇服裝設計美學5 P. _+ J3 T* C3 k& z
第五篇中國服飾美( z: r2 L/ U* O% v- C
《服飾美學》希望能為有心了解服飾美學專業課題者,提供一個更開擴、更多元、更專業的入門方向,并期望能為服飾美學理論開創一番新機。
: K! ?" }' q$ J2 j+ u1 Y
目錄( k$ R; J1 M7 h5 G
第一篇 美學基本理論 20
/ m: [) I+ P1 S9 X1 N+ I3 m$ ?2 M) Y 1 美學的意涵 220 H2 I$ M, H9 o0 b/ Y7 q9 Z% F% M
1.1 “美學”一詞的淵源 22- c# X, K, {/ i1 D3 s
1.2 美學的定義 23
6 u7 _; _; g2 `1 K4 J 1.3 美學的研究對象 23
' i2 ~& A. o! f4 q1 _+ {9 R 2 中西美學的起源與發展 26, r' B# u0 C) E2 i
2.1 西方美學的起源與發展 263 {) v% A8 \# n- ]+ a; @5 c
2.2 中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 32
* G# h8 E0 H. }" z6 F 3 美學中對“美”的論述 38
6 V' K6 B3 q- Y7 R7 K7 i5 c 3.1 “美”的意涵 38. |2 s/ s' ] L# h
3.2 “美”與“丑”的意涵 41: A; |2 e) z0 f" K$ \2 u7 u
3.3 “真”、“善”、“美”三者的關系 46
. `4 p/ ?9 Y, Q* `' r+ t' k 4 審美經驗的體系 48
$ W. x2 }2 N; W% A" k# }; ~ 4.1 審美對象 48! s E: y9 v4 j& X# X
4.2 審美觀念 48
$ m4 `) q5 f" \1 b" g! b# U 4.3 審美活動 49
* _4 ^! f) H% L8 d- M 4.4 審美意識 50- G% X" { h: u; ?+ G9 |" l
4.5 審美感覺 51
9 T2 _3 W H" w 4.6 審美注意 51+ m4 A& U) T w8 J+ J
4.7 審美知覺 52
$ I( |, e8 T9 H 4.8 審美態度 53
' C1 o! @$ {* I, z 4.9 審美判斷 54
- |6 @3 P5 c8 d. k% |2 |! J' U' | 4.10 審美標準 540 J1 t, z5 W5 `% i* B0 b
5 美感經驗的體系 56
& y9 V) ?) x0 ^' f4 u/ f" J9 z2 c" T0 G 5.1 美感起源 56
; c4 r' _6 r/ P" f6 L! F 5.2 美感經驗 57
! D4 u" r/ |- W4 U 5.3 “美”與“崇高感” 588 B! H$ O/ ~* p: u
5.4 “古典美” 61
9 ^) q& o) x. O7 s, p8 c- S+ B; i 5.5 “浪漫美” 62
9 m) J' b; C# E$ q 5.6 “自然美” 64
9 l7 ?; g R. M 5.7 “社會美” 661 {4 @+ o+ _' P) S& e
5.8 “科技美” 68
! h! X4 \- c% q 5.9 “功能美” 71" Q) }+ B! e( r% K9 a
5.10 “形式美” 71
* q: l8 N( t& u$ p V) s第二篇 服飾審美的背景意涵 809 D! ^. \1 y. ?% U* c+ D; n
1 從“心理學”的層面 82
6 Y$ E/ ]0 P1 U# |* q( D! [6 h 1.1 服飾與“動機與需要” 820 L8 D. |: D# k' R9 M" }* N
1.2 服飾與“態度” 94. Z, u" e$ r& J+ Q$ b
1.3 服飾與“自我概念” 99
3 ~1 ~3 f/ b+ @8 M 1.4 服飾與“知覺” 108* V! A+ @0 I, D8 i$ M
1.5 服飾與“印象” 113
+ g+ T- Q* U; r$ q, ~ 2 從“社會學”的層面 122# @' c. z6 a+ P4 _
2.1 服裝和“社會角色” 1227 f0 |4 I; r: i1 i
2.2 服裝和“性別角色” 130
1 @( I' }' |6 ]& W7 L0 Z 2.3 服飾與“禁奢令” 133+ q/ J% z) \' R2 a1 ~
3 從“文化人類學”的層面 1362 y7 [4 q2 S* _$ `4 }
3.1 服飾與“文化” 136. o( [1 O& Y, f# s2 W
3.2 服裝與“社會文化規范” 1425 Y0 e+ \. i( ~& t! v6 e2 ?
3.3 服裝的“文化價值” 1470 E" [; Z7 n8 ^
4 從“符號學”的層面 150
$ G8 f+ ? i9 c 4.1 “符號”的意涵 150. y6 _& T: a5 U0 S
4.2 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 155
3 v( ]2 R, D$ B1 ?& p, @ 4.3 服飾的符號象征意義 156* u" h& _$ Q+ ? D$ _) W' u4 r
4.4 “服飾美”的符號語匯 166
$ r" h0 k, f5 T7 p% e, B |第三篇 人體的形態美 180
7 V+ U1 @4 P8 f 1 審美尺度 182) P7 V$ [5 \3 q. _5 Z) R5 S+ v
2 兩性“形態美” 188+ V7 l! z5 G8 r# Z2 M
2.1 女性“女性化”的形態美 188, r* n( g3 n% T1 f
2.2 男性“男性化”的形態美 192
" h G9 j6 ]& a4 u/ N 3 西方“形態美”的發展與意涵 1940 V3 U) ^4 X% S9 K% h$ Q
3.1 古埃及 194
0 C$ O$ Q1 h, q4 p$ d 3.2 古希臘與克里特島地區 1967 E* P: B* D& K7 x
3.3 羅馬 198
+ U" h5 b: j( \9 y9 ^! i- J 3.4 中世紀 200
7 Y- g& G0 ?" y! H( w0 A4 x1 z 3.5 16世紀 2016 y! \) u: F, m6 d% {, z
3.6 17世紀 204: {+ B* O" {8 i/ I, t
3.7 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前 205$ N( u( ?9 C. K
3.8 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后 2067 l7 g4 t( p1 b+ F
3.9 19世紀 207; |! \. [7 N" T
3.10 1900年代 209: n3 h! U( y F' }, T1 _8 g
3.11 1910年代 210
8 ^9 i3 E0 A& x3 B- s2 V0 R3 t% s 3.12 1920年代 211# f5 m" s8 D h2 g; M! d6 p
3.13 1930年代 212- X$ n" f, C, \ @4 j7 F& ?9 {
3.14 1940年代 214
0 p4 ?& D6 \7 i3 E 3.15 1950年代 2152 `% s, |) w$ k! `3 ?
3.16 1960年代 216. F" ^+ t% G2 Q1 G1 j
3.17 1970年代 217
5 i# [" \" R1 E; j! ]0 [" [ 3.18 1980年代 2189 E* u. H8 t! F1 B, n) z1 h
3.19 1990年代 220' g% z+ q# D# _2 E( x
4 中國古代“形體美”的發展與意涵 222
# x) E! x0 Q' j0 } 4.1 先秦時期 222% H* @8 F2 M; P/ R
4.2 秦漢時期 2240 w7 F4 z( t Y2 ^4 H/ E
4.3 魏晉南北朝時期 226( Q/ A: p! n( U/ Q
4.4 隋唐五代時期 227; M% T3 }! Z3 S( T" |+ w. L( N
4.5 宋朝時期 230. \7 w; e% S5 ` O* ~
4.6 遼金元時期 231. w' J8 E }2 ~- p o1 ?* X" e. x7 K
4.7 明朝時期 232
2 @. _3 H6 e j0 e+ y 4.8 清朝時期 2323 M6 X( z& k- M$ ` u* P; f" b7 s& y2 N
5 世界各民族特有的“身體裝飾” 234
) u/ t# `) B/ C. U4 J/ k第四篇 服裝設計美學 242
% g) u; Y( w9 Q3 `: L+ | 1 服飾產品設計及其審美原理的基礎 244' Y+ f' R0 i; w( ?9 b
1.1 設計之意涵 244
0 `) G2 p" x0 v9 D F 1.2 服飾產品的概念 246, s' D0 p, L- r+ f0 l1 |
1.3 服飾產品的構成 247
2 Z, V. Q ]& ?* y% X7 N. E# Q1 {! X! K 1.4 服飾產品的造型 249
2 a$ [. b3 N9 e9 W4 J6 k 1.5 服飾產品的語言 250: y& e' w( Y) o- A
1.6 服飾產品的認知功能 252
, c% J3 U# W6 f: I* T 1.7 服飾的審美形態 2549 n5 ~2 U8 d) u w
1.8 服飾的審美特征 259
- z$ V. A$ V+ G3 q 1.9 服飾審美與時尚 261* A* K* ?2 s" j, g P
1.10 服飾的審美價值 266+ U* F) K" ]0 H4 `, P
2 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的關系 270
$ Y# C+ j, J3 h2 Y8 ~ 2.1 拜占庭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38 M; w% q4 m1 F6 g. Y: \
2.2 國際哥德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4
# c5 u# |: A y( _' [ 2.3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5
6 P- t Y7 p! S& Q* D( s! \0 a 2.4 洛可可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6
- a3 w+ R& i' K9 b% h- x$ n 2.5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7
( L0 w! D/ `* D 2.6 前拉斐爾派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8
, M1 {' k$ f% { 2.7 20世紀初期蘇聯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79$ G# w* E( n5 \2 Y! Y
2.8 超現實主義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80
( S# u4 H- O2 `+ l& X9 Z/ H, _0 P 2.9 普普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818 b! p; l; O( ^0 }# b' |
2.10 歐普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81
2 N; h% E& {% |. Z( a: W 2.11 極限主義藝術風格與服飾審美 281
% M8 E {! N" ?4 V# }) i 3 服裝設計師的設計美學理念 2848 a. W4 ~% w9 b6 i# H
3.1 查爾斯·沃斯(1825—1895) 284
- [. m& v3 ~/ r& [9 d! l, D 3.2 保羅·波烈(1879—1944) 285
& ~: V- `) r4 N2 O/ D9 @ 3.3 夏奈爾(1883—1971) 287
3 H a, A8 `. A5 A; P7 @8 j. k 3.4 夏帕瑞麗(1890—1973) 288
% }( B/ W4 p8 U2 i( A7 O 3.5 迪奧(1905—1957) 288
" E, a2 |# C% R% G; \* u1 I 3.6 巴倫夏加(1895—1972) 290
6 j# E" |* K& o1 X9 A& _ 3.7 瑪麗·奎恩特(1934—) 290
7 c# {" }( c l' h 3.8 巴巴拉·胡拉尼基(1936—) 291
0 C3 w' @ c% _, \& a Y4 u5 n/ \" @ 3.9 伊夫·圣·洛朗(1936—) 292
8 P; O2 f: F# Y5 X 3.10 三宅一生(1938—) 293
* u- [- X% g% z% H 3.11 皮爾·卡丹(1922—) 295
7 ?: Q4 p) D; ^7 k- [* @; @& A' r! n 3.12 卡爾文·克林(1943—) 296
6 ]0 M( _/ z a D! z' L 3.13 詹尼·弗塞切(1946—1997) 297, Q$ S- O; G0 R! l
3.14 讓-保羅·戈爾捷(1952—) 298* ^4 b# z. s: P: t6 |4 q0 v
3.15 維維恩·韋斯特伍德(1941—) 299, R) b1 I c( l* D/ X9 {" [7 F
4 影響服飾審美價值變遷的因素 300
1 z; V. `$ u+ a) ] 4.1 “思想價值因素”的影響 300# t% G% ]& o' i$ z+ F/ B/ I
4.2 “政治因素”的影響 3044 q- w8 H1 N2 e8 ^) i8 T7 g% d J z
4.3 “社會因素”的影響 3055 e, O( O7 s y0 [
4.4 “經濟因素”的影響 307
3 f2 J0 l8 ]8 s! Z 4.5 “文化因素”的影響 307
" H% y; e, H8 r3 h# D 4.6 “戰爭因素”的影響 314
3 P! x8 T# Z- G1 g: [9 E 4.7 “科技因素”的影響 3158 E+ A I4 \! [; Q, w) U
第五篇 中國服飾美學體系 316" {2 a) G3 C# F6 k* D, N! ]+ z
1 中國傳統服飾美學的思想系統 318: b r1 A( |1 s
1.1 中國傳統服飾人文哲學思想之意涵 3184 u- V/ p; g1 z {/ N5 Y
1.2 中國傳統服飾各屬性之內涵 3223 V. K& E( Q* Y9 S; M# a1 X
1.3 中國傳統裝飾圖案及其形式美學之內涵 329
7 S- d5 a1 N: y' q Q 2 中國歷代服飾美 336
T [5 n0 f$ L4 i3 w2 d 2.1 先秦時期的服飾 3369 k0 `- F' Z/ @7 j, T. p/ Z" e
2.2 秦漢時期的服飾 3385 o) x; `: k# z3 x
2.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3399 e9 t4 C! Y& R# V
2.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3401 z0 J1 M1 m7 n& i. `% q0 h) A
2.5 宋朝時期的服飾 343
2 L [5 H' x! G& I1 l( }) ?: Y/ y 2.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344
, p/ G# M8 g6 j# f; N" v& R 2.7 明朝時期的服飾 345
# [4 D# I( O3 l4 ^! u/ b& X+ M1 m( | 2.8 清朝時期的服飾 347
1 X& ~9 g6 L5 I1 r! i參考書目 348" u" G% D q( V9 h2 g
|
|